医用电解质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检测血钾、血钠、血氯等关键指标的核心设备,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危急重症诊断与慢性病管理的准确性。然而,长期高负荷运行、试剂污染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设备故障。本文梳理常见故障类型及处理方案,助力技术人员快速恢复设备运行,筑牢临床检测的“稳压器”。

一、检测结果异常:精准排查数据偏差源头
现象:血钾/钠检测值与临床症状不符,或重复检测结果波动大。
处理步骤:
1.检查试剂与样本:确认试剂未过期、无沉淀,样本无溶血;
2.校准与质控:运行仪器自带的校准程序,并使用标准品进行质控检测。若质控结果超出允许范围,需重新校准或联系工程师调整参数;
3.清洁电极与管路:钠、钾电极易被蛋白质污染,需用专用清洗液浸泡10分钟;氯电极若结垢,可用稀盐酸轻柔冲洗;
4.排查环境干扰:避免仪器靠近强电磁源(如核磁共振仪),防止信号干扰导致数据漂移。
二、仪器无法启动或报错:快速定位硬件故障
现象:开机后屏幕无显示,或弹出“温度异常”“液路堵塞”等错误代码。
处理步骤:
1.电源与连接检查:确认电源线插紧、保险丝未熔断,若为内置电池设备,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;
2.温度模块复位:若报“温度异常”,关闭电源后等待10分钟再重启,让加热模块自然冷却;
3.液路系统疏通:针对“液路堵塞”提示,检查采样针、废液管是否弯折或堵塞。用注射器抽取清洗液反向冲洗管路,或更换堵塞部件;
4.软件系统修复:若报“系统错误”,尝试重启仪器;若问题持续,联系厂家获取最新固件升级包。
三、日常维护:预防故障的“长效疫苗”
1.每日清洁:用无尘布擦拭仪器外壳,避免灰尘进入内部电路;
2.每周深度保养:运行“自动清洗”程序,清除电极表面附着物;检查废液桶是否满溢,防止液路逆流;
3.每月质控验证:使用第三方质控品进行多水平检测,建立质控图,及时发现系统性偏差;
4.定期更换耗材:根据使用频率,每3-6个月更换采样针、密封圈等易损件,避免漏液或交叉污染。
医用电解质分析仪的稳定运行,需技术人员掌握“快速排查-精准处理-预防维护”的全流程能力。通过规范化操作与定期保养,可显著降低故障率,为临床提供可靠、及时的检测数据,守护患者生命安全。